深度挖掘!歷史文化資源
奈良縣的佛教變遷
-
- 奈良的歷史與佛教的關係
- 奈良的歷史與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。佛教經歷了①傳入、②接納佛教時產生的紛爭、③豪族崇拜、④國家引進、⑤向民間傳播等各種變遷,這些與佛教相關的重要事件都是以奈良為舞臺展開。另外,奈良還擁有豐富的佛教文化資源,包括以南都七大寺(東大寺、西大寺、法隆寺、藥師寺、大安寺、元興寺、興福寺)為代表的寺院及相關歷史文化資源等。而且奈良的佛教還對佛教之後的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,諸如空海以奈良時代的密教為契機開創了新佛教等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,奈良的歷史離不開佛教。
-
- 佛教的傳入
- 公元6世紀中期(比較有影響力的說法是538年),欽明天皇時期,百濟的聖明王向天皇贈送佛像和佛經。這算得上是佛教的傳入。欽明天皇看著收到的鍍金佛像,讚歎不已地說道「佛面閃閃發光」。但是對於國家來說,相比傳統的古神道而言,接納佛教為「新來之神」的過程幾經波折。以至於最後爆發了幾乎將國家一分為二的劇烈衝突,蘇我氏擊敗了排佛派的物部氏,決定正式供奉佛教。於是,在飛鳥地區相繼建造了飛鳥寺、橘寺、川原寺等寺廟。
-
- 聖德太子的活躍
- 成為推古天皇皇太子的聖德太子在國家政治中引入了佛教的教義。聖德太子在2歲時已會念誦「南無佛」,奈良縣內有幾座供奉「聖德太子2歲立像」的寺廟。另外,據傳聖德太子為了研究佛教而居住在遠離世俗的斑鳩宮殿中,從斑鳩宮到飛鳥有一條斜直線的道路,由於太子每天騎著自己的愛馬黑駒往返在這條道路上,便被稱為「太子道」。據說聖德太子還撰寫了日本最早的佛教三經注釋書(《三經義疏》)。太子的教義主要著眼於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人們傳達佛道,如「世間虛假,唯佛獨真」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等。這種思想對佛教產生了巨大影響,基本上一直傳承至今。
-
- 幾經磨難
-
奈良縣的佛教經歷了幾次磨難。1181年,以源平之爭為開端,東大寺、興福寺等多處建築被焚,而到戰國時代,信貴山(現奈良平群町)城主松永久秀與「三好三人眾(三好氏的三名武將)」交惡,於東大寺開戰。1567年,東大寺大佛殿在一場激戰中被燒毀,大佛也慘遭毀壞。1709年,由公慶上人重建了大佛殿。
此外,明治政府頒布《神佛分離令》,指出神道教和佛教應明確分開。其結果引發了「廢除佛教,拋棄釋迦教義」的廢佛毀釋運動,奈良縣也有很多寺院遭到破壞,包括位於天理的內山永久寺的銷毀、興福寺的拆除等。奈良縣內的佛教及其相關寺院在這些磨難中得以倖存至今。

奈良縣與佛教相關的場所遍布各地,除了南都七大寺以外,還有被登錄為世界遺產「紀伊山地靈場與參拜道」的修驗道靈場參拜道、從中世紀至近世對民眾產生巨大影響的真宗派寺院等。瀏覽本網站的「歷史文化資源資料庫」,瞭解與佛教有關的歷史文化資源,或許會頗有一番趣味。
監修:奈良大學文學部史學科
寺崎保廣教授